网站支持IPv6欢迎各界友人光临中国农工民主党无锡市委员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参政议政
  工作动态
  调查研究
  政协提案
  社情民意
 
社情民意
农工成员关于老城区的意见建议采撷
发布者:ngd_admin  发布时间:2021-09-03  点击:
 

黄  华(南长街小学副校长):

五一节我在成都呆了几天,觉得那里的城市中心做得挺好的,春熙路步行街和远洋太古里两个区域成为成都城市中心的名片。我觉得,我们无锡崇安寺和钱钟书薛福成顾毓秀故居也可以这样做成两个片区。因为一整片步行街太大,游人走走累的,而且还有恒隆大厦百盛和八佰伴商贸中心一块,这样还可以保留中山路,人民路往东到百盛那里可以做成环岛,使小娄巷和老图书馆连成片,做环岛能便于出租车、网约车到站点接游客。我当时在成都就在想,如果我们的市中心也有这样一个步行街就好了。

 

吴芳(天堂锦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1.崇安寺钟楼的功能,希望是可以留住脚步达半小时的陈列馆,百年无锡的一些历史人文风貌的图文、资料应该有,陈列或展板,国外市中心老楼遗存,往往有名人串起的老物件、老文字甚至老书信,让人驻足;2.散落在繁华旁的小巷风情,锡城几条优美的小巷可以考虑再加以点缀。南市桥巷一头连着中山路南端,另一端与勤学路相接,相接处有钱松喦故居,南市桥巷的理想氛围是烟火气与江南书画相融的一条街,而勤学路幽深绵长,这样的蜿蜒中一路过,更像走在戴望舒诗中的雨巷,这样的小巷是不是再赋予它一些水灵的优美的墙垣,除了有几处人家,一些商铺,更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二间敞开的小室,墙上有江南的画,江南的诗,老无锡的典故,小巷百姓的陈年趣事,小巷一路走来的历史。行走中这样的小巷里,更像在感受一些江南历史。上面的回答不大切题,却是因问题而起,所以我把自己的想法随笔记录下来。问题也转给一些熟人了,如有合适的回复,我汇总过来。

 

章新红(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群工作部、开发总公司综合运营部副部长):

1、成立老城区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坚持“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协调,以系统化思维,高水平谋划推进保护开发,形成上下“一盘棋”工作格局;

2、确立公司化运作理念。成立老城区保护开发平台公司,下设综合运营部、规划建设部、招商企划部等部门,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原则,以“工匠精神”制定好年度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对老城区进行微设计、微循环、微改造,更加突出交通疏解、立面整饬、路面重铺、管网下地、亮化美化、文物梳理、消防完善等措施,走出老城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3、成立老城区保护开发研究会。加快运河文化、建筑文化、佛道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饮食文化(老字号)等的研究、搜集、包装、策划,为后续开发打好基础;

4、建设老城区记忆馆。进一步整合老城区建筑、水系、人文、民俗、历史资源,留住一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和精神乡愁;

5、注重老城区的整体色彩布局。包括建筑色彩和植物色彩。关于植物选择,建议种植乡土落叶树种(香樟树除外),形成一路一特色、一街一风景;关于建筑色彩,要在讲究整体协调的基础上,更多体现丰富性、包容性,避免出现千街一色、千街一面;6、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做好借力文章,加强老城区保护开发项目融资包装,最大限度争取各级的政策资金支持。

 

任  翌(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民盟):

关于崇安寺街区的一点想法:

以老图书馆为核心的街区,是一个最具文化内涵的区域。老图书馆和城中公园(包括阿炳旧居),是展示无锡民国范儿的地方,这里既是精英活动的场所,如吴观岱、杨令茀等举办画展,吴畹卿杨荫浏等“天韵社”举行昆曲雅集,同时也是民众活动的中心,“九老阁”等建筑之初,表现了无锡士绅的亲民、为民的初心。

白水荡区域,王羲之只是传说,大概率没有居住于此,但明清以来是无锡望族聚居地,如映山河侯氏,这个区域是体现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可以与小娄巷秦氏福寿堂呼应。只是,至今人民路40号清代侯桐的“少宰第”还摇摇欲坠中。

这个区域资源丰富,关键是功能定位,如目前的过度的商业开发,既湮灭了文化,经济效益也甚微。

 

周唯巍(梁溪区教育局副局长):

这个我不太懂。但我认为梁溪的人文旅游比较难搞,中心城几个片区很难连在一起,如果真要连在一起,是必须下定决心,一定要花大力气大投入才行的:

一是每个点要挖掘其中的人文元素。现在的样态,吸引不了人,内容也不丰富。我感觉每个点之间,要用江南特有的粉墙黛瓦建筑,加上引入真实应景的水系沟连,而且水系要有实用性,才能真的吸引人、留住人;

二是须加上运河文化内容。需提级南长街(应当前背景,我区古运河小学正在开发教材,出版),让运河文化提档升级;

三是要有故事。记得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拍过12集电视连续剧《瞎子阿炳》,要把这些人文景观赋予电视元素,拍成剧,现代人眼光品位都提高了,不沉下心来研究打磨精品,吸引不了人,更吸引不了文化人、年轻人,讲好“梁溪故事”不是靠导游在那里讲讲就行的,况且现在连低水平导游也没有,这样是吸引不了人气的。

 

乔伟振(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医师、硕士):

 

 

上图(崇宁路近中山路附近)是中心城区部分地域现状形态的一个缩影,尽管不能代表全部,却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地面上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没有明确区分,犬牙交错的电线像蜘蛛网,空中矗立的楼宇排列也算不上有机协调。

几点建议:

1、城市形态确需更新。前些年城区改造主要聚焦于中山路和人民路等主干道及其周边,但是包括崇宁路、胜利门附近等周边道路小区地上、空中形态破旧、衰败,观感很差,本人身边很多同事和朋友都是新无锡人,对于主城区,如非必要,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没有意愿主动去城区走一走、看一看。城区改造更新建议做细方案,完善细节。比如广告牌建议少用大型横幅,多用液晶屏展示;旧小区改造需要注意功能完善,使一些旧的小区能让人真正愿意住下来,提高居住舒适度和便利性,而不是目前很多人购买城中小区仅仅是为了上学,上完学再卖掉,再买的人还是为了上学,根本都不太多考虑房子的居住功能了。

2、城区建设更新要留“白”。本人17年前开始在三阳广场附近工作,在主城区工作了3年多。记得那时三阳广场及其周边区域确实担负起了城市会客厅的功能,人流量巨大。时代变迁,城区建设也在推进。但是城区建设特别是老城区建设更新时建议要有更科学、更长远、更合理的规划。就拿三阳附近公花园来说,公花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毋庸多言,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推进,公花园面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弱化,很难让人走进去、留下来。建议主城区更新改造时也要考虑留“白”,留下一些能让人驻足、放慢脚步的地方,留“白”不是无为,而是要以人为本,花更多的心思做配套、环境设计。

3、人文故居和和周边环境的融合。建议主城区人文故居有条件的可以开侧门或后门,和周边环境能融入。比如小娄巷附近东林书院,将两者融入设计,使得游客在观赏小娄巷时,能够自然进入东林书院,让更多的人来体验城市的人文。

以上拙见,未经过多实地调研,多是主观建议,错误难免,请领导包涵。期望2.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早日焕发新的活力!

 

顾建中(非农工党员):

他是无锡清名桥边上的原住民,现年60岁,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住处。对古运河和清名桥一带情有独钟,这无不体现在他的画中,画了一辈子的清名桥和古运河。交谈中,他听说他的房子可能要被拆迁,原地改建成商业旅游街。他不无感概,他认为古街一定要有原住民才算古街,否则,游人穿梭而过,古街的形在,神却走丢了。所以建议政府尽量保留古建筑的原貌,保留一些原住民,不要强行全部拆光。现在南长街似乎全部没有原住民,南下塘有一部分,所以看上去反而原汁原味。

 

王鸣菁(非农工党员,南下塘蝶凤轩旗袍馆总经理):

精通诗文,对无锡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她希望南长街和南下塘招商要有门槛,要做本地特色,现在只要有人付得起租金,都来开店,搞得千城一面,讲无锡本地话的店主也越来越少了,原来特色旗袍店、丝绸店一排排关闭,奶茶店、掏耳朵店鳞次栉比。离文化越来越远,与其他城市的步行街越来越同化。她认为,运河人家就该讲着吴侬软语,挂些红灯笼,安静祥和,不该将清名桥搞发光发亮搭着大舞台的灯光秀(指去年的运河文化节)。运河上游船的解说员也要用本地人,因为他们更了解无锡,对无锡更有感情。

 

周幼君(无锡市旗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金融经济师):

在无锡居住35年,曾参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管理13年,立过国家发改委签发的三等功。强烈建议锡山和惠山周围,一定范围之内,不要再造高楼。改革开放以来,无锡曾经过一轮无序的建设,湖边不见湖,山边不见山,后来政府重视了,化了巨大的代价搬走许多单位和工厂,整治环境,湖边成了观光带,山边也好了许多。但最近几年,有走回头路的苗头,山附近建起了许多高层建筑,特别是河埒口大王基尤为严重,锡山大桥边的威孚地块,也在加紧施工,房子越来越高,山显得越来越矮。记得原来华晶公司要建高楼,都不让建,供电局大楼算是附近最高,在梁溪大桥上看惠山锡山已经很碍眼。现在有点变本加厉了。不知道政府怎么想的。我们不希望,这两座灵秀的山淹没在混凝土森林中。

 

戴  岚(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酒管系主任):

建议进一步修复老建筑,吸引出去的人找到记忆,再搬回来。无锡老城区拥有很多人文古迹和深厚历史底蕴,还有古运河,这是包括经开区等其他新城无法复制的独一份,是无锡城市的灵魂和根脉。要重现老城区往日的繁华和活力,应该深度挖掘、开发这些独一无二的人文历史资源,以苏州的姑苏区,上海的外滩黄浦区为榜样:1、商圈太多,分散了人流,所以不必要的商圈不用开。2、以前的商业模式要改改,城中心门槛要高。电商的冲击,租金的压力,停车位难找收费贵,都影响实体经营。随着生活水平的增高,人们对物质追求也越来越高,情愿吃少点,穿少点,也要吃的精致,穿的精致,目前就恒隆人很多。

 

庄庆平(原人民医院内科主任,90岁):

 

(手写稿)

 

我认为崇安寺区域再怎么改造,也恢复不了过去的特点了。过去的无锡老城区,和苏州一样是个水城,河道一条条交叉,桥梁一座座横跨其上,老城各地都可船通,上惠山寺烧香也由船可达。解放以后,老城区的水道遭填了,老桥遭拆了,过去“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被彻底毁掉了,换来了如今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的城市模样,虽然在经济上是上去了,城市面貌上很现代化了,但因此而失去的宝贵东西是回不来的。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可惜而遗憾的事情。

东林书院与小娄巷连成一个整体是必须的,不应长久人为地隔开。东林书院本是古代文人评说时政和社会生活的地方,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其评论和各种观点碰撞的功能,而不仅是一个习古场所。应古为今用,多举办些“现代评论”(各种专题)。

 

庄红蕾(庄庆平女儿,企业高管职业培训师):

关于老城区文化规划的粗浅想法

一 、名人呈现:

无锡名人不少,像王羲之的大书法家居然主要住在无锡,因此必须得到精妙呈现。

然而,大部分名人呈现就是一块匾额,上面一张照片外加生平及功绩介绍,千篇一律且内容僵硬,难以引人注目。因此作如下建议:

1、演绎名人的典型故事

爱听生动的故事是人的天性,即使了解名人作品也须有故事来铺垫。例如,虽然中国人都知道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之诗,若他们了解背景(李白抱着满腔热情想为平安史之乱做点贡献,却在不知缘由的情况下站错队受牵连、入狱并被判长期流放,次年西行至巫山遇赦因而写下这首诗),定会更被打动。

在呈现方面可考虑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

2、增加互动性

平铺直叙的介绍属单向沟通,很难吸引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因此需要增加互动。目前想到以下3点:

(1) 通过提问引发好奇与思考

例如,介绍王维可预设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在“唐诗十佳诗人”评选中王维得票最高吗?在安史之乱中王维因被迫接受伪职面临重罪,他如何因写诗而拯救了自己?

(2) 通过触摸屏等高科技手段吸引受众参与

(3) 巧妙邀请游人宣传无锡。比如,设置激励制度或搞活动激励游客愿意传播他们在无锡的美好见闻与体验

二 、路线标志:

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旅行时有个地方印象很深,那就是在路面标上有箭头的绿线,游人循着绿线就能步行去到该市主要文化景点,非常方便。因此建议采用类似或其它创新形式进行规划。

三 、钟楼用途:

若老房子仅是展览之所,人们最多走一圈就离开,印象较浅。让老房子重获活力的方式是让人们拥有沉浸式的体验,例如是否能够辟出一个颇具特色的阅读角?或者古典与现代相融的咖啡或茶吧?抑或定期搞些文化主题活动?……

 

胡珂诚 (李敏儿子,河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 学生 )李敏(农工党员,无锡市清名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

老城几度经风雨,时下新容换旧颜

——重塑无锡人心中的城市中心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践证明,现代生活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能够增强文化底蕴,优秀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能够焕发无限生机。打造老城区文化体验经典旅游路线及最有无锡文化特色的先导项目,关键是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历史文化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相融合,以点带动线,老与新协调发展。

建立多个文化传承点,以点带线,让老的更老,传承无锡特色历史文化。崇安寺,是无锡最古老的寺院,它和上海的城隍庙、苏州的玄妙观、南京的夫子庙齐名。而其也是无锡市中心的代名词,是文化传承点的重中之重,大力保护崇安寺钟楼,成为无锡市的地标,成为无锡的文化标志,成为锡城市民的精神寄托,让锡城能长久的回响着老钟楼的“百年钟声”,同时修缮古迹,恢复一部分古迹,将崇安寺打造成无锡市的特色文化传承点。

同样重要的还有东林书院,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东林书院作为无锡的重要文化传承点,更应坚持向公众开放,并定期举办特色文化活动,让更多市民及游客能更加了解无锡文化。

无锡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从古至今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先贤,而他们的故居则是传承无锡特色文化及伟人精神的最佳地点,将王选纪念馆、秦古柳故居、钱钟书故居、薛福成故居等打造成别具特色的文化传承点。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以线连点,让新的做新,发扬无锡特色历史文化。建立第三代步行街,更加地有利于保护市中心的历史建筑和文物。

为与老城区契合,建立由东向西设立三段式步行街,如同画卷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描绘繁华市井、书香林地、闲雅生活三种景致。避开居民区,于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设立第一段,采用市井风格,以餐饮小食店铺为主,以“梦回明清,繁华市井”的思路进行设计铺装。

于秦古柳故居及文渊坊设立第二段,采用书院风格,以书籍文玩店铺为主,以“梦回明清,贡举人生”的思路进行设计铺装。

于钱钟书故居及薛福成故居设立第三段,采用雅致风格,混合店铺种类,以“梦回明清,闲雅生活”的思路进行设计铺装。

在这里,人们的行为方式非常丰富,在轻松的环境气氛中享受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乐趣,步行街区加强了人们的地域认同性,成为城市的象征,也成为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做好无锡老城区的城市更新,点线相结合,新老相协调,让传统不断迸发新活力,打造第二个无锡城市中心,重塑无锡人心中的城市中心印记,让更多人向往和回归老城。

 

冯静娟(滨湖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老城区建设建议:

1、老城区点线结合的建设思路很好,特别是东西向文化旅游线路的建设非常好,建议在建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个文化旅游点的历史故事,做亮无锡本土文化的特色,纳入全市中小学生乡土人文地理教育的基地。

2、建议对老城区的学校布局作规划提升。老城区有很多优质教学资源,结合现在的居住情况和住宅建设规划,作优化调整,吸引更多的人留在老城区。

 

×××(陆芳好友):

我早期从事景观庭院,后从事宜兴紫砂工艺多年,也许有某种情愫:用紫砂这种极具文化代表性的材质来应用于城市某一文化氛围浓郁的场所,来配套、烘托、乃至填补区域内的人文景观!如小至一树围,一幅字画,一簇花境摆件,一处仿石垃圾桶,大至一塑像,一路径、平台、水系,怎样在千篇一律的现代快销审美的节奏中,真正融入让人静下心,慢下步的“慢生活"韵律!?是我们物质生活不断丰盛的今天,每个人感觉、追寻、思考的主题和探讨的话题!我只能在我的生活工作圈内,用我的热情和经验提供一些有限的建议,当然,用无锡沉蕴千年流传至今的文化元素一一提练,物化!把他们融入城市建设中的某块区域空间,某处衔接脚落,是需在一个整体规划框架下,反复论证、设计、细化才能"精确落地"!“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无锡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性城市,怎样做出一张别具特色的名片!?我作为文化工作者,愿出一份微薄之力!

 

胡  燕(梁溪区水利局综合科科长):

我感觉现在许多构想似乎还是老崇安区的规划,而不是新无锡的规划。无锡给外地人的印象,关键是个"小"字,如何突破"小上海",勾划出大无锡是规划的根本,为无锡市发展成为大都市奠定坚实的基础。无锡要做大,不能忘了江阴、宜兴这两颗明珠,把这三个重镇串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规划就算做好了,无锡才能做大做强,跻身全国大城市的行列。以上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许多人都说无锡不需要地铁,意思就是无锡太小,用不到地铁,当时广州地铁院院长任佩珠认为要亏本。事实是无锡新规划一定要以地铁和城市快速干道为骨架,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但又不失个性。把城市框架拉大,这是规划的主题。不能永远怀旧,而要创造新天地,新无锡。但不一定要抹去历史,保留其精华就可以吗。规划一定要和无锡新的产业规划一体,为产业发展铺路,智慧城市是方向。

我以上观点都是基于以下事实:历史上无锡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化底蕴和南京苏州差得远了去了,还不及扬州常州。无锡真正有点小名气是上世纪初荣唐等民族资本家振兴实业,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崛起而有小上海之名。无锡发展不能靠历史,没有老夲可吃,不能打历史文化这张牌,只能和深圳一样,靠创新,靠发展。人均GDP上倒可以做做文章。

规划先要确定城市发展的思路,规划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不是为规划而规划。

 

宣重馨(无锡市城管局办公室):

关于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几点想法

一、 存在问题

1、缺乏历史感:和大多数复建古镇类似,商业气息太浓,看的是仿古建筑而已,没有新鲜感,没有历史感,审美疲劳。

2、缺乏文化感:经营的商品太过普通,缺少文化特色,缺乏与小娄巷历史相关联的独特的文化产品,缺乏购物的动力。

3、缺乏体验感:没有场所、设施可以让年轻人、游人穿越历史了解小娄巷的往昔、故事、人物、街容,所设的历史遗迹比较粗陋,缺少可回味的点。

二、几点建议

1、突出小娄巷历史的特色:制作关于小娄巷历史题材的纪律片,在故居中播放,让游人通过声像资料感受小娄巷文人墨客熙攘,达士名流摩肩接踵的历史。

2、突出文化体验的特色。调整少一些商业经营的模式,突出文化产品的经营特色,尤其是无锡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无锡文化名人相关的文化产品,设立一些文化产品制作的体验坊,吸引游人融入到赏识体验中。

3、多多开设一些文化沙龙、手工制作坊。多举办一些雅俗共赏的文化沙龙,比如名人讲座、名著签名活动、古字画鉴赏、书法交流、锡锈、竹刻等等之类的体验制作活动,吸引、培育游人的兴趣沉浸感。

 

毛晓华(梁溪区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兼梁溪区崇安敬老院院长):

一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上,保留、发掘、宣传保护历史文化点位不够,是文化资源的流失和漠视,文化应当成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二是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缺乏个性、特色,市内规划建设大致如此,和市外、省外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应当立足无锡建设自己的城市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三是城市管理的的软环境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要深刻反思文明城市创建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力整改,有效解决问题;四是要和无锡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结合,打造智慧文、商、旅城市,保留旧有的,建设更新、更高、更强新锡城。

 

孙燕云(新吴区财政局经济建设处):

关于无锡老城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老城区在新时代下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机遇,需统筹考虑城市未来的多元化发展,保护并传承老城的历史文化与历史记忆,塑造沉浸式、一体化文化娱乐商圈,打造生态宜居、绿色幸福的城市,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依托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结合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吸引网红打卡“店”进驻,运用新媒体营销宣传手段,例如抖音直播景点打卡、专设微博公众号宣传无锡美食、美景,将文化与娱乐相衔接。商圈建设结合社会热点需求,在二胎政策全面开放的当下,建议重点打造寓教于乐的亲子游乐场所,在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2、开设“无锡老城区旅游观光线”,线路东起东林书院、小娄巷、钱钟书故居、薛福成故居,西至环城运河西水东,例如在东林书院开办国学展示课。

3、根据“无锡发布”(微博)发布数据显示,目前无锡首批挂牌“无锡市历史建筑”共20处,但实际对公众开放的估计不到5个,建议充分挖掘城区潜在历史文化资源,将轻工业遗址(借鉴运河外滩、北仓门艺术中心)商业化运营,例如开设观光水路、设立轻工业遗址博物馆、影视剧拍摄场地租赁以及将崇安寺钟楼修建成即具历史文化特色又有时尚新元素的无锡标志景点“无锡钟楼图书馆”等。

4、探索建设无车街区:以南长街为例,可以从南禅寺开始划分无车街区,做成纯步行街道,开设环线交通,让普通车辆在外线环绕行驶,同时设立游客集散中心,规范出租车等上下客区域。一方面保护和宣传城区历史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色古香的“慢生活”,也为热点“汉服文化”提供发展空间,努力打造一个吸引“人来人往”的消费商圈。

5、完善社区基层服务等配套设施,引入公园城市的理念,添设石桌石椅石棋盘等半永久化的休闲设施,并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例如雨水花园、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增加公共绿地形成网络分布,使得居民在高密度的老城环境中也能得到生态栖居的生活体验。

 

万颖岚(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业发展局副局长):

孙志亮副主席说的点和线都是非常好的,串连了无锡文化的中心和轴线。

关键是要做得确实有底蕴和内涵,要将无锡的文化家底充分挖掘并呈现,做深做精;同时结合文化爱好者观摩、学术交流、当代年轻人和青少年文化情怀培养、市民游客深度旅游等等来开发项目。高雅艺术、专业学术为主基,民俗民风民情为次基,老字号、文化文艺类商业为辅助配套。建议:

一、节点上:

1.崇安寺:去减商业化。系统梳理无锡(包括江阴宜兴)文化家底,充分展示,让老百姓有寻根瞻仰的去处;增加文化氛围,常年开展一些文化、艺术类临展;配套商业也以无锡老字号、茶室、文艺、文创、教育培训类为主。

2. 东林书院:发扬书院基因。可以开发一些省级及国家级的学术文化研究、学术艺术大赛、国学教育等项目(青少年、中老年各阶段)。

3. 钱钟书故居要加大开发力度,系统挖掘钱氏家族在近代中国史上的学术贡献。

二、线上:崇宁路也是有文化底蕴的街路,可考虑并行开发。

三、其它:

1、建筑风格建议白墙黑瓦,古典+现代简约风。借鉴其它文化发掘做得好的城市,如苏州老城保护与改造、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南京六朝博物馆等,邀请国内知名机构设计。

2、建议组建顾问专家团,在方案前期至后期各阶段,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文化爱好者、设计师和有识之士的意见。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旧站回顾   |   我要纠错   |   下载中心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无锡市委员会
地址: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市民中心7号楼626室  |  信箱:MJCXQ@sina.com  |  网址:ngd.wuxi.gov.cn
 |  网络支持:无锡移动 安全支持:江苏骏安检测
苏ICP备:09024546号